吴通福教授做客名师大讲堂 主讲清代新义理观与文学批评

发布时间:2022-11-3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11月27日晚,江西财经大学吴通福教授应邀做客山东大学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名师大讲堂,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校区师生作了题为“谁晓性灵,孰知义法:经师还是文士?——清代的新义理观与文学批评”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洪树华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共计约130人参与本期活动。

 

报告会上,吴通福教授从钱钟书、朱自清、郭绍虞等文学批评大家在文学批评史的材料的范围问题上的分歧讲起,认为基于尊重历史真实和西方文论演进两方面的理由,经史学者的文论应当被纳入中国文学批评史之中。由于儒林、文苑、道学的分野的存在,经史学者的诗文理论并没有引起文苑中人的足够重视。17世纪儒学内部“道问学”传统崛起,建立了基于经验主义人性论的道德哲学,不只导致基于先验主义人性论的宋明新儒学声名狼藉,而且在重构儒家学统、道统之后,进一步向文统延伸,给出了对处于诗文理论核心地位的“性灵”和“义法”观念的系统性新解释。迫使当时自居于文苑正统的桐城派做出回应。这是汉宋之争在诗文理论领域的表现。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清代新义理观,吴通福教授根据孔学、儒学、经学的区分,讲述了儒家义理之学“价值论”、“本体论”、“工夫论”的基本结构,将清代新义理观置于整个儒家义理之学的发展脉络之中,系统梳理儒学和经学的发展,着重讲解了古典心性论儒学与古典才性论儒学的区别。随后吴通福教授从经验主义的人性论、重学复礼的工夫论、训诂明道的方法论等三个方面,对清代新义理观的三大派别——“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的主要思想,进行阐释说明。吴通福教授还解说了18世纪的汉宋之争,认为“道问学”传统的兴起使经验主义人性论的道德哲学得以建立,“性灵”“义法”在这一阶段也有了全新的含义。吴通福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袁枚、焦循的“性灵”说,桐城派的“义法”论,以及戴震、段玉裁、钱大昕、章学诚的批评论。

最后,吴通福教授总结说,应从清代经史学者的诗文理论入手挖掘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纯文学之外的经史学者的诗文理论。在讲座的问答环节中,吴通福教授就“如何看待乾嘉学派的地位和影响”、“经史学者的文论与其经史学研究立场的差别”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解答。

 

问答结束后,洪树华教授对吴通福教授做客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名师大讲堂表示感谢,并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点评与总结发言。

 

主讲人简介:

吴通福,江西财经大学教授。1997年获得复旦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助理、博士后研究员。独立主讲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修己安人话“四书”》、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四书”导读》。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中研院”文哲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清代新义理观之研究》、《晚出〈古文尚书〉公案与清代学术》、《国学导论》及《中国古典管理哲学》(2016年第1版,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新1版)等著作。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李晋飞         作者:闫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