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灯论坛 鼎和讲座第二讲 一战华工的战壕艺术

发布时间:2019-06-1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学灯论坛 鼎和讲座第二讲】一战华工的战壕艺术

本站讯 201965日晚730分,由学灯论坛组委会主办,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承办的“鼎和”系列第二讲“一战华工的战壕艺术”在电子楼101室举办。本次讲座主讲人为美国华盛顿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中国文学教授丁香。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杨慧教授主持了讲座,并向丁香教授赠送了学灯论坛“鼎和”讲座纪念铭牌。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芮欣老师、唐鹏举老师、于京一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开宗明义,丁香教授首先界定了战壕艺术的定义。狭义的战壕艺术是指用战争废物制作出来的艺术品,而广义的战壕艺术则是指士兵或战争参与者自己制作的并对其自身有意义的物品和符号,以及战场周边居民回收利用战争废物所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虽然战壕艺术古已有之,但却在一战当中和之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前所未有的战争工业化制造了大量的战争废物及其艺术衍生品。

接下来,丁香教授通过一组实物图片展示了一战欧洲士兵的战壕艺术。一面利用面粉袋子以刺绣工艺制作的国旗不仅是战争结束的纪念品,更是帮助伤兵恢复身体,分散注意力,缓解心理伤痛的治疗用具。而那些利用钢盔和废木制作的曼陀铃琴、利用子弹弹壳、打火机制作的十字架、拆信封的小刀,它们或是士兵们的护身符,或是具有实用性的生活器具,或者二者功能兼而有之。这些战壕艺术往往带有鲜明的国家特征,比如面粉袋子上所绣的美国国旗、比利时国旗,土耳其士兵作品上的半月形图案,比利时士兵作品上的利剑与太阳的光辉等,而那些连飞行员都清晰可见的飞机模型以及尽显巧思的弹壳首饰和小酒杯看似与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无关,但却在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上折射出这些士兵独特的审美观念、生命感受以及建构自身意义系统的方式。

在介绍了一战战壕艺术概况并提供了欧洲士兵艺术品作为参照系之后,丁香教授将话题切入一战华工的战壕艺术。通过一个弹壳卷烟盒上所标注的制作时间1914年可以推考,早在一战爆发之初,就有华工抵达欧洲战场。这是一个十分精致的战壕艺术品,仿景泰蓝工艺、上有“主赐吾 生太平”汉字及法文“华工万岁”字样,从中可见制作者或订制者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程度。这些华工弹壳艺术品上敲击或者雕刻出的最为常见图案是龙,但有些龙的图案与中国传统的龙的形象明显有所区别,而这有可能是东南亚的龙的图案。由此推测,一战华工或许有着更为复杂的国别和地域来源。

一战华工战壕艺术品中常见龙狮共舞、喜鹊登梅以及凤凰、松竹等带有浓郁中国风情的图案和寓意,而其人像刻画则多为传统戏剧中的著名角色,比如武生、寿星老、和合二仙等,整体上给人以安详和美之感。而这正突出体现了战壕艺术的“讽刺”特点:炮弹使人联想到让人恐怖的杀伤力,而战争废物则变成一种和平的寄托以及对于旧日安稳生活的怀念与向往。这不由得使人思考战争好艺术对人类的意义。丁香教授进而分析了吉祥意象的大量存在的原因:一是与战争的结束有关,人们期望和平安宁;二是有规律的作息给制作者以相对充裕的时间创作作品;三是战后经济萧条、物质匮乏,就地取材的战争废物日用品和工艺品深受当地人欢迎。



 

在丁香教授看来,研究战壕艺术必须要注意到文化符号与文化信息的差异,深入思考文化信息背后隐含的文化认同问题,追问这件作品是谁做的?给谁做的?为什么做?接下来,她以一张华工与当地人交易弹壳花瓶的历史照片为例,剖析了彼时战壕艺术品交易过程中的摩擦与冲突,合作与融合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差异乃至种族歧视问题。而某些战壕艺术品具有明确的纪念意义,这是华工为自己而作或委托他人为自己而作的纪念品,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生命印记。比如一件带有“征德”字样的弹壳作品就记载了华工远征德国的经历。

丁香教授特别强调,一战华工战壕艺术的研究必须要注重发掘个体独特的生命印记,不能大而化之,更不能以偏概全。综观这些一战华工战壕艺术品可见,其制作者的工艺水平、文化素质、艺术旨趣差异极大,仅以对弹壳口的处理为例,有简略处理,也有精细处理,如喇叭口、波浪卷边等。另就文化程度而言,很多艺术品上出现了别字现象,如“龙”字的书写错误。而另外一件弹壳艺术品上刻录了《登鹳雀楼》、《洛中访袁拾遗不遇》中的部分诗句,虽然也有别字,但从其对于这两首有关友谊和品格的经典诗作的征引不难看出。创意者的文化水平较高,而这些文字舛误则或者是其记忆上的错误,或者是其转述给工匠时由于口音、音近等问题而引发的错误。此外,还有战壕艺术品征引了周敦颐《爱莲说》中的“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和“莲 花之君子者也”的句子,以此赞颂致赠友人的高洁品格。还有战壕艺术品引用《聊斋志异·香玉》中“联袂人何在,孤灯照晚窗。 空山一个人,对影自成双 ”的诗句,婉转寄寓对于心上人的思念。而另一件作品中出现的铭文“人生百善孝为先”则有着更为曲折的文本渊源:此句源自《聊斋志异考城隍》插图中的一首嵌入诗:“人生百行孝为先,名义开宗第一篇,泣涕陈情予假日,欢承萱草喜延年”。创作者\创意者能熟练引用某一特定版本《聊斋志异》中的类文本,用来表现对于父母的思念,可见其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彼时《聊斋志异》的流行程度和影响范围。

总而言之,这些丰富多彩的一战华工的战壕艺术品承载着华工们的记忆、发现、希望和思念,对它们的深入考掘,有助于我们重构由个体生命建构的历史现场。

丁香教授以宽广的理论视野、丰富的学术想象力、深切的国家情怀以及合情合理、有据有度的史料考证,为同学们展现了一战华工战壕艺术这一国际前沿课题的魅力。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来自校区多个学院的同学们踊跃提问,丁香教授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曲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