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应邀来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1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应邀来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作学术报告

    6919点,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晶教授应邀在图东205作了题为《“万物一体”思想与中华诗学的审美特征》的学术报告。报告由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院长张红军教授主持,学院教师许丙泉、于京一、洪树华等人及研究生、本科生二百余人聆听了报告。

 

 图片1.JPG

张晶教授从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的“人——世界”的在世结构谈起,指出张世英先生从“万物一体”观念提出了“相通”和“相同”的不同的本体论思想,而且认为应该以“万有相通”的本体观来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万物。张晶教授认为,“万物一体”的命题,是在宋儒的思想体系中得以完善和成熟地提出,但其思想内涵,则是在孔孟的仁学及易学中就已明显地得以发显的。或者说,“万物一体”是对儒家仁学的一个重要概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基本的人生观、宇宙观乃至于价值观,“万物一体”的观念表现出独特的观照人生、观照世界的方式,由此而必然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

接着,张晶教授分析了“万物一体”的哲学意蕴,认为“万物一体”所表达的是中国哲学中人与宇宙万物息息相关、构成具有生命力和一气贯注的整体的思想,是儒家仁学的集中体现。这一命题是由北宋思想家张载明确提出。“万物一体”的思想是中国人宇宙论的最为集中的表述,也是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儒家和道家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念之后,对于仁学的重新建构。“万物一体”主要包含了这样一些哲学内涵,同时也是仁学在新儒家阶段的理论进展。一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并以“生生之德”的生命创造作为这种整体和谐的动力;二是以主体的情感和知觉推及他人及万物,使人间及宇宙成一有情世界;三是“一气流行”作为“万物一体”的基本物质元素,形成了人与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宋明理学进一步彰显了先秦儒家的仁学思想,主要是“天人合一”的基本命题,得到了系统的阐发。“万物一体”在宋明理学中成为“仁”的主要内涵。

然后,张晶教授阐释了从“万物一体”观念生发出的中华美学气质。他指出,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方式有其独特的民族特征,且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有着广泛的呈现,其中一些重要的特征,与万物一体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万物一体”的思想造就了中国美学的独特气质。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可以支持上述的认识:一是“万物一体”的观念使中国人在艺术创作的审美关系上呈现出特殊的样态,审美主客体的关系在更多的时候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审美对象呈现为有机性的完整的场域;二是由艺术家审美活动而创造出的文学艺术作品,有着元气淋漓的生命感;三是审美活动的主客体呈现出普遍的主体间性;四是审美主体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对万象的映射中凸显其主体地位的。这几个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又可以分而论之。张晶教授还认为,“万物一体”的观念使中国人的审美有着更值得深入关注的特点。首先,中国诗学所体现出的对象化审美,在具体的外在事物作为诗人的感兴点外,还隐含着与之连通的一个具有生命感的整体世界。“万物一体”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并将万物视同有知有情的友生。人与万物浑然一体,在于能够相通;相通的前提在于,人对万物的同格尊重,也就是推人及物。“万物一体”的仁学内涵,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讲人与万物相通为一的。其归结还在于“我”这个主体,而非主体的隐没。“万物一体”,是“万物与我为一”,无我也就没有所谓“一体”。 “万物一体”观念中的主体意识,对于中国文艺理论中关于审美主体的地位的认知,是有深刻影响的。


最后,张晶教授指出了“万物一体”的当代美学价值。他认为,“万物一体”的观念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是作为哲学资源,对生态美学的提升与持续发展能提供中华传统思想的有力支持。“万物一体”的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以体验为基本方式而非以认识为主要方式,有助深化理解审美关系的体验性质。

 图片2.JPG

张晶教授将哲学命题与中国古代文论、诗歌相结合,旁征博引,体现了他的深厚的学术素养。报告结束后,张红军院长作了精彩点评。随后在问答环节,张晶教授还与部分师生进行了交流,他的幽默的语言赢得了在座师生的热烈掌声。本场报告既加深了大家对“万物一体”的哲学内涵的理解,又激发了大家学习古代文论、传统美学的积极性。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曲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