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灯论坛&山东大学博士生高端论坛】中华民族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史料与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0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学灯论坛 山东大学博士生高端论坛】 

中华民族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史料与学术研究

本站讯  2019年6月28日上午10时10分,由学灯论坛组委会主办,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承办的博士生高端论坛“中华民族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史料与学术研究”在电子楼404室举办。本次讲座主讲人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山东大学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常青树特聘教授黄万华。山东大学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杨慧教授主持讲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姜飞老师,辽宁大学文学院胡哲老师,山东大学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王艳丽老师、唐鹏举老师、于京一老师、芮欣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为详尽阐述文学史料的“流动性”以启迪青年学者与在场同学关注并发现史料的流动特点以展开学术研究,黄万华教授首先引导同学们比对《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所编排的文学刊物《文潮》的目录,以发现该刊自第一卷后其内容风格和作家群体差别迥异,通过追踪这一问题进而得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中)》所编排的《文潮》目录其实是将两个同名的文学刊物之目录合二而一,即《目录新编》分别采撷了创刊于1944年上海之《文潮》第一卷和创刊于1945年上海之《文潮》二、三、四、五、六卷,并以为此种目录皆属创刊于1944年上海之《文潮》。《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中)》的编者之所以会产生此失误,一是由于上述两个刊物同名;二是后者(1945年《文潮》)之第一卷留存甚少,鲜有得见,且两刊在时间维度上刚好构成了延续。在辨析上述史料后,黄万华教授进而阐述了该问题的由来:历史语境在史料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几乎没有刊物可以从抗战时的日统区延续不断地出刊直至抗战后。通过《文潮》这一史料案例的发现、追踪和解决,黄万华教授为同学们理解史料“流动性”奠定了基础。

接续上述史料案例,黄万华教授进而指出:站在文学史线索和文学史叙述的角度看待史料问题,仅关注两个《文潮》期刊之异同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放宽学术视野,继续追寻这一史料问题的来由和去向,以整体性的眼光开放学术研究的范围,不能截断史料的前后连带,惟其如此才能展示文学史叙述的丰富性。基于这种意识便会发现,马博良在1949年后转而去了香港继续文学活动,并于1956年创办《文艺新潮》。通过比对和梳理两刊的发刊词、回忆文章、研究文献可以得见,《文潮》(1944,上海)与《文艺新潮》(1956,香港)之间也存在联系和流动。处于上海沦陷时期左翼文学阵营中的《文潮》的文学取向是“综合”—“左翼”和“现代”的交汇、文学的本位立场和社会使命感的互补,对大众文学的自觉驾驭和文学消费社会的有效应对。而其后的《文艺新潮》转而选择现代主义,既是继续对“抹杀、压抑和消灭异己的文学艺术和思想”而导致的“社会的功利和肤浅”的反抗,也是战后初期中国大陆“新诗现代化”,“重建中国文学”努力的延续,其对于文学与政治、社会关系的把握更为深化,在这种深化中其现代主义的取向也更加开阔。从《文潮》到《文艺新潮》的延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流动性叙述:从上海到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正是在这种流散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关注史料的流动性是把握文学与政治、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能详尽阐述和解决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史料在时间上的流动,也要关注很多重要文学问题在不同空间中的内在联系,以建立“互为参照”的流动的文学史叙述。黄万华教授以战后两本《文学杂志》为例,详细清晰地论述了这个观点。1948年终刊的《文学杂志》(朱光潜,北大西语系教授)与1956年创刊于台北的《文学杂志》(夏济安,台大外文系教授)不但其创立者同属学院派背景,且在刊物命名上的趋同也是有意为之,后者的编辑方针明显承袭了前者:“大体上是一仍旧贯,并不需要什么新意。”(吴鲁芹《瞎三话四集》,上海书店2009年)而《文学杂志》(1948)则使得京派重新聚合,出现了文学新生代(穆旦、郑敏、李瑛等),并从战后中国文学现实出发进行文学本体性建设,通过讨论“人的文学”与“人民的文学”之关系将马克思社会学文学馆引入了一个开阔的建设性领域。另外,1956年的《文学杂志》在国民党政治高压下进行继续“人的文学”的生存和发展。继续追踪这一问题的空间流动便会发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人民的文学”新时代的开启和五四“人的文学”传统的延续两者“共存”于文学分割中的流动,成就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乃至海外汉语文学的基本版图,形成多元复杂情景决定的文学格局,也使得这一时期不同空间的文学产生密切的内在联系。而这种“互为参照”的流动的文学史叙述会关涉到汉语文学的两种基本形态:旅外和在地,这两种文学形态又可以相互转化,因而史料需要在“旅外”和“在地”两种文学脉络中把握其价值。

黄万华教授以其深厚渊博的学识修养、严谨细密的学术思维深入阐释了文学史料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在讲座的尾声,黄万华教授特别将自己的两本专著《多源多流:双甲子台湾文学(史)》和《百年香港文学史》作为礼物赠予本次暑期学校合作方的两位老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姜飞老师和辽宁大学文学院胡哲老师,以期三方日后展开更为深广的交流与合作。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 许丽萍  图 崔佳雯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孙晓丽         作者:孙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