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灯论坛&山东大学博士生高端论坛】学衡派研究的路向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9-07-0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学灯论坛山东大学博士生高端论坛】

学衡派研究的路向与反思

 

本站讯 201973日早8时,由学灯论坛组委会、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主办的山东大学博士生高端论坛“学衡派研究的路向与反思”在电子楼404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杨慧教授主持了讲座。四川大学文学于新闻学学院姜飞副教授,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于京一老师、唐鹏举老师、芮欣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在沈卫威教授轻松幽默的语言中拉开序幕。沈卫威教授不急不徐、娓娓道来,关于读书,沈卫威教授认为齐邦媛《大江大河》《巨流河》、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均为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同学们用心阅读。关于自己的研究方式,沈卫威教授笑称是“脚下功夫”,他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去图书馆,投身文献的汪洋大海,之后对于研究对象也耐心地进行长时段的追踪,亲往东北,数至杭州。关于史料,沈卫威教授认为,除档案之外,口述、实录此类活的材料也十分重要。同时,采访需有技巧,聊天式轻松自在,易被接受,而研究者在处理史料的过程中需博闻强识、去伪存真。

 


接着,沈卫威教授以具体翔实的案例导入,重点讲述了胡适《非留学篇》对于毛泽东的影响。首先,沈教授从报刊的考察开始,基于毛泽东《民众大联合》的相关内容指出,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是“士变”而非“民变”,毛泽东发动农民战争是“民变”。同时援引胡适在《每周评论》刊出的《介绍新出版物》,指出胡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接着,沈卫威教授进入档案考察的层面,选用1920115日“毛泽东来谈湖南事”这一材料,将毛泽东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时写给胡适的信与《焚书坑》中毛泽东录唐人章碣的诗句进行比较: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将来湖南有点多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竹帛烟销帝业空,关河空锁祖龙居。坑尽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通过对两者的内容、写作笔法进行分析与对比,展开深入论述。由此,档案史料的优势得以凸显,它不仅有利于文学、历史研究,对书法研究也是不可多得的素材。沈卫威教授通过上述案例切入正题——文学研究的历史路向,并具体展开对于民国学术的基本精神、研究标准、研究路向的论述。

首先,民国学术的基本精神。沈卫威教授指出,彼时学人的学术研究标准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同时选择王国维、陈寅恪作为范例进行讲解。关于王国维,沈卫威教授借用丰富的材料对其学术精神进行介绍:其一,“无即有”,王国维1911的《国学丛刊》中明确表示:“学无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其二,“导师之言”,1925727日上午9至上午911时,在清华学校工字厅为消夏团演讲《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所发见之学问》,王国维道出了他的学术志向,并明确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进而强调今日之时代为“发见时代”。其三,王国维极强的学术敏感力和学术见识。而对于陈寅恪,沈卫威教授重述1930年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的理念:“一时代之学术,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由此对其预流之说进行讲解。结合上述内容,沈卫威教授强调新材料与新学问之关联。王国维说的三大新学问(甲骨、敦煌、档案),王国维的释证、补证、参证方法以及陈寅恪的二重证据法,皆能给后来研究学者以启发。沈卫威教授自身的研究亦注重文史互证。

其次,国民学术的评价标准。沈卫威教授指出,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民国时期的学术评价标准”以及“谁来设定标准”的实际问题。从传统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到西学的文理工商法农医“七科之学”,再至民国更为详细分科,事实上,民国时期的学界在相当自由的学术环境下,通常是谁掌握学术的话语权,谁来制定学术的标准。而就人文学科而言,发现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即研究新学问者,奠定了主要的学术标尺,如:从事殷商考古、文字学研究的傅斯年、董作宾、李济、郭沫若、梁思永,从事敦煌学研究的胡适、陈寅恪、陈垣。在这里,沈卫威教授尤其提到,胡适于1926年专门到英、法的图书馆、博物馆查阅被斯坦因、伯希和变相盗买走的敦煌禅宗文献,以完成深入全面的历史文化研究。而上述提到的八位重要学者是民国人文学术的代表性学人。

 


最后,沈卫威教授以龙应台、齐邦媛、王鼎钧等见证历史的文本写作进行“文史互证”研究的解析。而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沈卫威教授对于“东北中山中学”里的“流亡学生”张大非(原名张乃昌,后改大非、大飞)档案的发现尤为精彩,在资料的开掘与发现中重新进行文学乃至文化的叙事,由此,文本解读、原始档案、田野调查、口述实录形成生动、具体互动关联。

沈卫威教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躬行实证的为学方法使同学们倍受感染与启发。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沈卫威教授结合自身经验,针对同学们所提问的有关文献获取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祝晓兵     图:崔佳雯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孙晓丽         作者:孙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