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灯论坛&暑期学校专题讲座】当代诗歌思潮流变与文献学整理及运用——以20世纪80年代为例

发布时间:2019-07-0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本站讯2019711930分,学灯论坛组委会主办,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承办的讲座“当代诗歌思潮流变与文献学整理及运用——以20世纪80年代为例”在电子楼205室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者为山东大学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孙基林教授。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杨慧教授主持了讲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姜飞副教授,辽宁大学文学院胡哲老师,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唐鹏举老师、于京一老师、芮欣老师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杨慧教授介绍了孙基林教授孙教授不仅是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带头人,成名已久的诗评家,还是山东大学“云帆诗社”重要的参与者、组织者、发起人,期待孙教授揭秘尘封往事,展现自己的诗路历程。孙基林教授说,他并不把这次活动当作一次讲座,他把它看作是与大家自由交流、轻松漫谈的机会。这个题目是一个既重文献整理,也重义理和学术开掘的研究性话题,希望能把两者结合起来,与大家一起从诗歌角度去感受80年代的时代现场。

 

孙基林教授幽默地套用了流行语80年代不再是80年代,80年代依然是80年代。现在一切的社会、历史、文化、美学等问题的源头、起点,都与80年代有关。我们可以从诗歌进入,窥视、折射或反映那个时代,因为诗歌历来皆是突入时代纵深处的前卫、先锋。

孙教授讲座的第一部分是“当代诗歌的切面:从朦胧诗到第三代(或两次浪潮)”。孙教授首先讲解了朦胧诗。朦胧诗正式问世之前,曾经有一个相对漫长的潜伏期或者隐秘写作期(潜伏了十年甚至更长),孙教授称之为前朦胧诗时期。从色彩符码象征、人的存在状态和观念、狂热粗鄙美学等等,均可窥见时代及书写的基本情境。而通过沙龙文化及其传播方式传阅的黄皮书灰皮书,几乎成了这一代人连通世界、独立思考社会人生的特有形式和思想资源。还有一个突显的“个人”食指,他不仅被称为“新诗歌第一人”,而且开启了一代人的“个人写作”时代。他的《相信未来》成了一代人写作的思想母题。孙教授还谈及贵州黄翔、哑默等为代表的野鸭沙龙以及之后的“启蒙社”,他们的诗不失为具有现代性,但从群体流派溯源的角度,又的确无法构成源头。这是一个文献考辩、选择和运用的问题。

接下来孙教授介绍了朦胧诗的崛起和命名。19781220日《今天》正式创刊,引起了强烈震撼。1979年第3期《诗刊》发表《回答》,第4期发表了舒婷诗作《致橡树》,标志着朦胧诗正式进入国家诗坛。19808月号《诗刊》刊出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对杜运燮发表于1月号的《秋》等诗提出批评:这类诗让人看了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完全不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了避免粗暴的嫌疑,姑且称作“朦胧体”。“朦胧诗”就此得名,并由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诗坛论战,“三个崛起论”与“沉渣泛起论”是其主要观点。朦胧诗至8081年达致鼎盛期,随后顺延为以江河、杨炼为代表的后期朦胧诗,并逐渐解体。1986年在现代主义诗群大展中,梁小斌写了《诗人的崩溃》,宣告了朦胧诗的正式解体。

孙教授又介绍了第三代诗歌运动。与朦胧诗不同的另一种写作浪潮于1984年开始集聚,以19853月《他们》创刊为标志,形成了更大范围的第三代诗歌运动,或称第二次浪潮。第三代诗歌并不是于1985年突然而至的。在19811985年之间,一方面朦胧诗顺延为以东方现代史诗(寻根诗)为代表的后期朦胧诗,而在大学校园,一种试图超越朦胧诗的校园诗歌在悄然成长。当时呈现为两种风格和形态,一种是热态生活诗(包括宣叙诗),以复旦大学校园诗集《海星星》、于坚《节日的中国大街》等诗为代表,另一种是冷态抒情诗(冷抒情),如山东大学韩东的《山民》、《老渔夫》等。

山大校园诗歌是冷态抒情诗的典型,第三代诗的发源地。它的最大价值在于最早自觉到要走一条与朦胧诗不同的诗歌之路,并且走出了这条诗歌之路。孙基林教授是山大校园诗歌的亲历者,正如孙教授在《青秋拾痕》后序中所说的:“在朦胧诗滥觞和鼎盛的年代,我们曾经不可避免地走近并仿制他们;突然有一天,我们有了新的醒悟和自觉,大家不再以朦胧诗为圭臬,而要走出一条不同的新路,写出属于自己的诗歌。”

在讲到山大校园诗歌时,孙基林教授结合个人经历,以亲历者的角度,用故事性、生活化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尘封已久的山大诗歌往事,带大家进入到当时的山大校园以及诗歌写作环境与过程之中。孙教授认为,这个过程虽然并不轻松,但回忆起来却有更多的诗性。

孙教授回忆道:他1979年入学,“云帆诗社”最初是山东大学中文系的一个社团,后来成为全校的社团,所以有“前云帆”和“后云帆”之分。1981923日,“后云帆”举行了成立会议,作出了三个决定:第一,选出了新社长杨争光。第二,把属于中文系的“云帆诗社”扩大到全校,招募新成员,由韩东来审核新成员的23首诗作。第三,为了显示诗社的存在感,决定出一期纪念国庆的专刊,在广告栏张贴。后来,因种种原因,“云帆诗社”存在时间虽然很短,但并没有彻底解体,尤其对诗社核心成员的写作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大家依然常常聚到一起,交流写作经验,互相激励!并且写出了像《山民》《老渔夫》等足以影响诗坛的经典作品。“云帆诗社”诗人们的写作风格仍然得以延续着,并在不同的地域继续活跃,日后通过“老家”“他们文学社”汇入了“第三代诗歌”的历史之中。

 

有关“第三代诗歌”的概念,有自我命名、自我确认的特质。四川《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设“第三代人”专栏,其中有“随共和国旗帜升起的为第一代人,十年铸造了第二代,在大时代广阔的背景下诞生了我们——第三代人”一段话,遂有此命名。所谓“第三代诗歌”,不是一代人的无差别的命名和整合,它是指朦胧诗之后一种新的美学思潮和写作倾向,体现了一种语言、事物与生命同构一体的本体论诗学。

在讲述当代诗歌思潮流变之余,孙教授还展示了许多当代诗歌与相关研究的文献图片,如:《八十年代访谈录》、《今天》、《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中国知青文学史》、《沉沦的圣殿》、《持灯的使者》、《朦胧诗论争集》、《崛起的诗群》、《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孙基林教授著)、《白洋淀诗歌群落研究资料》、《海星星》、《他们》、《非非》、《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断裂:世纪末的文学事故》、《诗的哗变》、《后朦胧诗全集》、《第三代人志——纪念第三代人诗歌三十周年》等。此外,还展示了韩东《老渔夫》,孙基林教授自己的诗作《原野上的葬仪》等手稿。这些文献爬梳了当代诗歌的脉络,为研究者展示了当代诗歌研究的路径,也将听众们带回了80年代的时代现场。

讲座的第二部分题目是“两次浪潮: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比较”。在这一部分中孙教授简要评述了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的区别。第一、文化与非文化的区别。朦胧诗、后朦胧诗(东方现代史诗、寻根诗)被第三代诗人看成是文化的,文化构成了第三代诗人书写的直接背景,而非文化则成为他们写作的源起和出发点。他以杨炼《大雁塔》与韩东《有关大雁塔》为例作了比较解读分析。第二、崇高与非崇高的区别。朦胧诗是英雄视角,关注宏大叙事;第三代诗歌是平民视角,关心日常生活。朦胧诗关注自我和“大写的人”,“相信未来”;第三代诗歌强调生命,具有现在意识。比如北岛的《回答》、尚仲敏的《卡尔.马克思》以及韩东的《山民》、于坚的《在旅途中不要错过机会》等体现了两种倾向。第三、意象与非意象的区别。朦胧诗强调意象和对语词的修饰,通过象征和隐喻,表达意象背后的意义;第三代诗歌强调非意象,即“诗到语言为止”,通过口语化的叙述,展现了一种语句意识和回到事物本身的客观性。他以车前子《三原色》和以写“眼泪”的诗句为例给予比较分析。

讲座结束后,杨慧教授表达了对孙基林教授诚挚的谢意并指出,孙基林教授娓娓道来的、没有隐喻的、平实而精彩的讲座,认为如果不做笔记的同学会后悔,因为在这次讲座中,孙教授作为亲历者,讲述的都是一手材料,这也正是“文献”之“献”的意义。

在最后问答环节中,孙基林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有关诗歌评判的标准问题、诗歌刊物的后续版本问题等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孙基林教授在讲座中展示出的清晰的研究思路、充足的研究材料、独到的学术见解、尤其是作为亲历者的一手口述材料,使同学们获益匪浅。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聂麟枭    图:崔佳雯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孙晓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