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灯论坛&山东大学博士生高端论坛】顺利举办 美的发现与证明——“主体间性超越论美学”概说

发布时间:2020-11-0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学灯论坛&山东大学博士生高端论坛】顺利举办

美的发现与证明——“主体间性超越论美学”概说

 

本站讯 2020年10月13日下午4时,由学灯论坛组委会、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主办的博士生高端论坛“美的发现与证明——‘主体间性超越论美学’概说”在电子楼306室举办。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杨春时教授。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周新顺副教授主持讲座。杨慧教授向杨春时教授赠送学灯论坛纪念品。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王艳丽老师、唐鹏举老师、芮欣老师、部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杨春时教授首先追溯了美学在中国 的源流和变化。中国古代有美学思想,但没有美学学问。20世纪初,王国维从西方引进了“美学”,开启了美学在中国的思想旅行。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学科的“美学”有了初步发展,但并未形成主流学派,基本都是介绍西方美学或对古代美学思想进行整理。随后杨教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次美学论争入手,结合彼时的时代背景,勾勒了中国现代美学史的发展概况。

第一次美学论争兴起于1956年,结束于1960年代初,当时国内学界立足于唯物论,积极引进苏联美学理论。与此同时,朱光潜受克罗齐等影响在国内介绍了近代西方美学思想,但很快被批判,随之学界就“美的主客观性问题”发生争论,并由此产生了四派美学,分别是以蔡仪为代表的自然客观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客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和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此次论争在苏联影响下谈论美的问题,陷入了主客观性的悖论,并未深入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第二次美学论争发生于19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西方美学思想得以译介,特别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新翻译出版,在此背景下“美学热”得以复兴。此次美学论争不再讨论美的主客观问题,而是集中讨论美的本质。李泽厚提出实践美学,认为实践创造了人和世界,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蔡仪则延续之前的思想,认为美是客观的反映。高尔泰则强调美是主观的,是自由的象征。实践美学自此成为主流,中国美学研究走出了此前美学研究的初级阶段,不再争论美的主客观,也不再完全照搬苏联美学理论,但尚未进入现代美学阶段。

第三次美学论争发生于1990年代至2000年代,彼时市场经济的开启,改变了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现代美学在西方盛行,在我国,后实践美学兴起并对实践美学展开了批判。此次论争焦点集中于美的起源,而非美的本质。实践美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多元美学观生成,中国美学研究开始从近代美学走向现代美学。第四次美学论争发生于2000年前后。西方美学进入后现代阶段,我国美学研究领域也出现了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多元并存的局面。随着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解构,后现代主义美学对现代美学展开批判。最终后现代主义美学克服了现代美学的缺陷成为主流,但也陷入非理性和虚无主义的危机。

在回顾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历程之后,杨春时教授指出在美学研究领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发现美的问题,二是如何证明美的本质,而发现与证明应分开看待。美不是实体也不是主观的感觉,而是一种审美的对象,只在审美中存在。因此要研究美,应该先研究审美。那么审美为什么能发现美?杨教授进一步指出这离不开审美现象学,而审美现象学又是基于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得以产生。简单来讲,现象学克服“我”与世界的距离,直观体验世界,达到物我一体。而审美现象学就是在进入审美的刹那,进行现象学的还原,通过对世界进行审美体验从而发现美的本质——自由。

美为什么是自由的?也就是第二个问题,如何证明美的本质,这需要借助存在论和本体论加以解释。哲学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其证明逻辑的起点是存在,从而推演出审美。关于存在有两个界定,一是指“我”与世界的共在,具有统一性;二是指存在是生存的根据,具有本真性和可能性。存在不同于生存,存在被生存所规定,现实生存则是存在的异化,异化以后存在的同一性破裂,存在的本真性失落,现实生存进入不自由的状态。但存在的本真性、同一性并非完全消失,其在现实中表现为生存的超越性和“主体间性”。人在存在的召唤下,会产生审美理想,渴望突破现实关系,即产生对自由的要求。因此美和审美的两个特点,一个是现实的超越性,美和审美有现实基础,但一定超越现实;另一个是审美的“主体间性”,克服主客对立,实现“我”与世界同一。杨教授表示此处的“主体间性”源自胡塞尔的认识论主体间性,但更强调审美过程中主体的参与。审美中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该思想也是巴赫金“对话”理论和接受理论的依据之一。

而无论是现象学还是存在论,均旨在建立一个新的时空结构。杨教授指出时空是存在的同一性范畴,包括自然的时间与社会的时间。时空是存在的结构,现实时空是“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结构。审美体验突破了时间,正如陆机《文赋》所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也突破了空间,就像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因而审美时空超越了现实时空,突破了历史和社会,获得永恒性、普遍性的审美价值,是自由的时空。

在逻辑角度对美的自由本质进行论证之后,杨教授还在历史角度论证了美的自由本质。原始社会采用自然的生存方式,以人类自身的生产为主导,强调原始的体验。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存需求渐渐得以满足,但依然没有生存自由,这是现实的体验,有自由的一面,也有不自由的一面。当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受物质的限制,能够以独立的精神生产为主导,就会产生自由的体验,美就是自由的生存方式。

 

在提问交流环节,杨春时教授从广义和狭义的审美概念出发,进一步解释了审美与审丑的区别;并结合具体实例阐释了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强调伦理学是现实领域的价值观念,美则从现实功利性中逐渐分离出来,并超越了实用功利性,但是艺术独立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最后,主持人周新顺副教授对讲座做了简要的总结,并表达了对于杨春时教授诚挚的感谢,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刘絮   图:孟凡秀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曲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