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讲堂:郜同麟解读中古俗文学宗教外衣下的世俗面相

发布时间:2021-10-2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10月22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院研究所副研究员郜同麟应邀来到威海校区,在电子楼101教室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性、暴力与机巧——中古俗文学宗教外衣下的世俗面相”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是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名师大讲堂”系列学术报告活动之一,由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朱新林老师主持,参会者通过线上、线下双会场聆听了该场报告。

郜同麟老师以网络热词“抗日神剧”为切入点,引出了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文学作品中的情色、暴力等情节确实能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发展迅速,主要出于传教的目的,一大批宗教题材的俗文学作品涌现出来。这些宗教文学作品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劝化群众,其中也使用了一些世俗的文学表现手法,这甚至包括情色、暴力、机巧等与一般宗教教义相背的手法。他通过丰富的文献例证,讨论了儒家、道教和佛教文学作品中性、暴力、机巧等与一般宗教教义相背的世俗内容。他认为,作为宣扬宗教的作品,它们必须为这些世俗内容包裹一层宗教的外衣,使其具有宗教合理性。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传统的礼法制度也对这类内容做出了种种限制,正是在这种宗教、世俗与礼法的联合作用下,中古宗教俗文学呈现出复杂又有趣的形态。他总结到,揭开宗教外衣,让我们看到了中古宗教文学中世俗的一面。这是宗教、礼法、世俗三方角力的结果,让宗教文学作品既符合宗教义理和传统礼法,又迎合了人类原初的欲望。正如《维摩诘经》所说,无明、有爱皆是佛种,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宗教文学虽然使用了许多世俗的表现手法,但更有效地传播了宗教教义。这类作品又巧妙地躲开了中国传统礼法的限制,为后世小说的繁荣积累了经验。中古宗教文学作品的世俗一面与宗教教义及传统礼法的关系,确实是一值得玩味的问题。

最后,朱新林老师对报告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郜同麟老师的讲座以丰富详实的文献展示了中古俗文学的世俗面相,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同时也展现了扎实的文献研究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发。

(作者:温泽华)


【主讲人简介】郜同麟,男,201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敦煌学、经学研究。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周新顺         作者:温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