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军

发布时间:2021-10-0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undefined

张红军,笔名泓峻,19669月出生,河南郑州人,文艺学博士,博士生导师,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双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3.1-2022.1任517888九五至尊线路测院长,现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威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独立完成学术论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参与多部教材的编写,现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主持完成包括国家社科一般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省社科项目、省级教研项目在内的课题8项,多次获得省、市、校级奖励与荣誉。

 

联系方式:hjz22@sdu.edu.cn

 

 

 

一、论著目录

(一)出版著作:

1.《人文的美学视点》,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

2.《共生与互动——20世纪前期的文学观念变革与语言变革》,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

3.《文学修辞批评》,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

4.《文艺缀思录》,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

5.《汉语文学的文本形态》,人民出版社2016年。

6.《莫言新论》(合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

7.《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

(二)学术期刊发表的主要论文:

84.“两个结合”的文化维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第3期。

83.从《二舅》视频及其讨论看网络空间中公共阐释的特征,第一作者,《广州大学学报》 2023 年第 3 期。

82.习近平文艺论述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推进,第一作者,《文艺论坛》2023年第3期。

81.传统文化在近年来山东文学中的表达方式,《百家评论》2023年第3期。

80.自然浪漫主义、绿色学术话语与文化主体性——评鲁枢元的两部生态批评著作 第一作者,《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7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家修养论的传统文化根基,第一作者,《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

78.“第二个结合”视域中新的文学观及其学术意义,《上海文化》2023年第12期。

77.1980年代文学主体性论争的潜在话语资源,巜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12期。

76.传统观念介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的具体方式,《求索》2022年第5期。

75.《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批评观探析,《东岳论丛》2022年第7期。

74.汉语人名传统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人民论坛》202211月(上)。

73.“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讨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影响,第一作者,《上海文化》202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22年第9期全文转载。

72.《讲话》与一场深刻的文学革命的发生,《上海文化》2022年第2期。

71.在出走与回归之间,《小说林》2022年第7期。

70. 强制阐释评的基本立场、理论建树与学术关怀,《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21年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科学文摘》2021年第9期主体摘转。

69. 中国古代民思想与文艺人民性立场的内在关联,《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21年第5期全文转载。

68. 中国左翼文艺战线的形成过程,《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第一作者)。

6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场域中思考科技与人文问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第一作者),《中国社科科学文摘》2020年第9期主体摘转。

66. 社团传播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品格的影响,《文史哲》201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21年第7期全文转载。

65. 儒家阐释学的理论特征及对于建构公共阐释论的意义,《当代文坛》2018年第2期。

64.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使命,《文学评论》2018年第3期。

63. 探索 选择 超载——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近四十年研究历程回顾,《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9年第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科学文摘》2019年第4期主体摘转。

62.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传统教育背景及其对左翼文论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85期全 文转载。

61.“比兴比喻”——中西两个概念理论旨趣的差异及其成因,《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7年第21期论点摘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文学研究文摘》2018年第1期主体摘转。

60. 论胡适学术研究中的强调阐释问题,《学术研究》2016年第3期。

59. 用文艺弘扬中国精神,《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6期。

58. 叙事的寓言性与汉语文学叙事的语义生成,《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57. 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文艺人民性的实现,《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56. 文学叙事通向历史的两条不同路径——论中国文学史传传统与西方写实传统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的差异烟台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45期全文转载。

55. 30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两次种范式转移的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11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110期全文转载。

54. 晚清语言与文学变革运动的相似性及其互动,《文史哲》2009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1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文学研究》专题、《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摘转。

53. 席勒美学思想的矛盾及其意义,《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美学》1998年第4期全文转载。

52. 近年来汉语语境中的文学修辞批评,《当代文坛》200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文摘卡》2004年第2期摘录。

51. 文学修辞批评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品格,《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摘录。

50. 五四文学革命的修辞论层面及其发展规迹,《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2摘录。

49. 传统文学观念在20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成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年第1期,《中国文学年鉴2009》收录。

48. 文学之用与文学发展的动力,《百家评论》2013年第3期,《山东作家作品年选》2013评论卷收录。

47.“意识流文学论争对新时期批评话语转型的贡献,《山东社会科学》20131期。

46. 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真相及胡适一班人的贡献,《文史哲》2012年第3期。

45. 声音为核心的汉语文学观及其在新文学中的命运,《广东社会科学》20126期。 

44. 毛泽东延安文艺构想中的底层取向及其理论价值,《湖北大学学报》20124期。

43. 从日记体、书信体小说看五四时代的一种写作伦理,四川大学学报20105期。

42. 现代文学的口语崇拜观念及其理论误区,《浙江学刊》2009年第1期。

41. 老舍文学观念与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及其汉语写作的多重价值取向,《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0. 现代汉语的写实性追求与写实主义文学观念的相互呼应,《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9. 个性主义文学的语言观与现代汉语形成期的修辞观,《福建师大学报》2008年第3期。

38. 现代文学与现代汉语关系的复杂性及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的作用,《首都师大学报》2008年第5期。

37. 从新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看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众化转向,《浙江学刊》2005年第3期。

36. 现代汉语的音乐性潜质及其在现代文学中的失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5. 论近代语言变革与文学变革的共同价值取向及其相互关系,《中州学刊》2007年第4期。

34. 韦伯价值中立原则与其合理性理论的内在关联,《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3. 修辞论视角在新时期文学批评中出场与存在状态,《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2. 胡适文学革命理论与实践的错位,《烟台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1. 20世纪80年代文学修辞批评的复萌,《烟台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0. 沉沦的自然及其拯救,《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9. 卡夫卡与鲁迅——相遇在深层,《东方艺术》1997年第2期。

28. 现代主义戏剧再解读,《上海戏剧》2003年第6期。

27. 东方文化视界中的美国与西方文化视界中的中国——胡适遭遇的解释学困境及其原型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6. 美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美学阐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5. 精神分析理论文明批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

24.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

23. 无奈的狂欢,《东方艺术》1996年第1期。

22.《废都》和《英儿》预示了什么,《东方艺术》1994年第3期。

21. 卡夫卡与鲁迅:相遇在深层,《东方艺术》1997年第2期。

20. 地方经验的承载者与阐释者,《时代文学》201411月号。

19. 从地宝圈式悖论看陈丽萍小说《宝地》的历史价值,《山东作家》2014年夏季卷。

18. 戏拟古典: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修辞术,《东方艺术》200212月号。

17. 现代主义戏剧中的另类主题,《上海戏剧》2003年第7期。

16. 一个戏剧故事的文化内涵,收入荆桦、吕有宽、蓝纪先主编的《陈宪章戏剧艺术论》一书,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出版。

15. 我们从自己的经典中解读出了什么,童庆炳、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形成及其意义,《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3. 儒家经学研究对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的影响,《中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12. 汉语文学的文体意识及文体互渗,《中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11.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及其特殊形态,《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0. 学术史视角的引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南都学坛》2012年第1期。

9. 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文学价值论研究维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1卷。

8.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种权威文论话语及其相互关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9年卷。

7. 悖论式的论争——对近两年来文学批评界有关底层问题讨论的反思《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支点及其相关问题 《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5. 人性恶这一前提看荀子礼教思想的人本主义内涵——兼谈荀子与弗罗依德思想逻辑的相通性,《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2004-06-30

4. 从语法分析到修辞阐释——结构主义文论向解结构主义文论转换的实质,《中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 文学的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南都学坛》2003年第1期。

2. 昆德拉的启示,《牡丹》1999年第6期。

1. 没有瓦格纳,尼采能成为尼采吗?《东方艺术》1998年第5期。

(三)报纸、网刊发表的主要文艺理论与评论文章:

49.把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68日。

48.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221日。

4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83日。

46.“第二个结合”为当代文学繁荣提供理论支持,《文艺报 202396日。

46.新时代文学的四种新气象,《中国社会科学网刊》2022年第12期。

45. 中国共产党与两个现代文学社团,《文艺报》202142日。

44. 人民文艺观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内涵,《文艺报》2019821日。

43. 文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不同维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528日。

42.“在场者与中国当代文论史,《文艺报》2019315日。

41. 更好发挥文艺作用,推动思想宣传工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122日。

40. 现代汉诗怎样走出自身面对的危机,《文艺报》201888日。

39. 四十年来中国文论的发展历程与理论成就,《文艺报》2018115日。

38. 更好发挥文艺作用,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122日。

37. 重塑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实践品格,《文艺报》2018416日。

36. 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角度理解新时代文化事业,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39日。

35. 中国文论四十年:在探索中前行,在选择中超越,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720日。

34. 在开放和创新中巩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话语主导权,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529日。

33. 文艺创新要结合时代精神融会传统资源,《文艺报》2017630日。

32. 优秀传统文化给养文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220日。

31.“新文学已历百年,我们能否创造自己的新文学,《文艺报》201728日。

30. 当代文学应当确立起理论自信,《文艺报2015729日。

29. 作者的退隐与当代文学魅力的下降 《文艺报》20111019日,《新华文摘》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28. 回归文学的现场,重塑理论的尊严,《中国艺术报》201565日。

27. 优秀传统文化给养文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220日。

26.“去历史化写作的负面价值,《文艺报》201524日。

2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色,《文艺报》20141212日。

24. 文学的底层关怀底层的阅读需要,《文艺报》201228日。

23. 推动当代文学的经典化,《文艺报》20131030日。

22. 现实主义文学的精髓与魅力,《文艺报》201363日。

21. 文学批评要有正确的态度,《文艺报》2012328日。

20. 当代文学的语言使命,《文艺报》2011126日。

19. 一部有深度有信念的作品,《文艺报》2011926日。

18. 文学跨学科研究的限度,《文艺报》201171日。

17. 莫让批评落入观念预设的窠臼,《文艺报》2010913日。

16. 文学的责任意识与作家的写作伦理,《文艺报》2010224日。

15. 重提文艺心理学,《文艺报》2002321日。

14. 用理论回应文艺现实的挑战,《大众日报》201536日。

13. 电影《菊豆》与刘恒的小说,《文化艺术周报》19921024日。

12. 英雄的堕落,《文化艺术周报》1992718日。

11. 一个现代儒家学者的跨文化之思,《晶报·读书周刊》2013720日。

10. 俞平伯与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晶报·读书周刊》2009105日。

9.《约翰·克里斯朵夫》与傅雷文学翻译的境界,《晶报·读书周刊》2009915日。

8.《简·爱》、李霁野的翻译与欧化汉语,《晶报·读书周刊》2009411日。

7. 加缪及其荒诞哲学,《晶报·读书周刊》2009116日。

6. 奥尼尔、表现主义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晶报·读书周刊》20091128日。

5. 文学史上的旷世奇作,《晶报·读书周刊》2009730日。

4. 弗洛伊德:激进主义思潮的先驱?《晶报·读书周刊》200944日。

3. 谁来为我们的存在作证,《晶报·读书周刊》2009613日。

2. 语言建造的迷宫,《晶报·读书周刊》2009329日。

1. 平民作家契诃夫,《晶报·读书周刊》2009130日。

二、获得的主要奖励

1. 《人文的美学视点》,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

2. 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1999

3. 《共生与互动——20世纪前期文学观念变革与语言变革关系的考察》,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2008

4.《文学修辞批评》,威海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

5.《晚清语言与文学变革运动的相似性及其互动》,威海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6.《文艺缀思录》,威海市文艺奖一等奖,2015

7. 山东大学博士生校长奖学金,2006

8.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第一、二、三届教学能手,第四届教学名师。

9. 山东大学(威海)优秀教师,2015

10. 山东大学优秀教师,2019

11.《比兴与比喻——中西两个概念理论旨趣的差异及其成因》,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010

12.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23

13.《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文艺人民性立场的内在关联》,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重大成果奖,2022;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23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ZXS         作者:;